时间:2022-11-07 文化知识 查看: 182
古斯塔夫二世的简介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瑞典国王,军事家,军事改革家,杰出的军事统帅。
为谋求瑞典在波罗的海霸权,1611—1629年间先后同丹麦、俄罗斯和波兰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三十年战争中,于1630年率瑞典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1631年的布赖滕费尔德会战、1632年的列克河会战和吕岑会战中,指挥瑞典军队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军队。
但不幸在吕岑会战中阵亡,终年38岁,他是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国会封为“大帝”(den store)者,清教徒则称之为“北方雄狮”。
古斯塔夫二世的生平
1594年出生,当时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为同一君主齐格蒙特三世,西吉斯蒙德笃信天主教,古斯塔夫的父亲卡尔九世借助基督教路德宗的力量,将侄儿西吉斯蒙德逐回波兰,1604年自立为王,奠定了瑞典的新教地位,1611年驾崩,由古斯塔夫继位。
古斯塔夫的父母都是新教徒,他娶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女儿玛丽亚·伊莉诺菈(英语:Maria Eleonora of Brandenburg)为妻,浓厚的家庭新教背景使他成为一名坚定的路德宗新教徒。
少年即位的古斯塔夫接手的是一个开局形势并不明朗的瑞典王国。因王位之争,瑞典与波兰征战不休;为了保护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扼杀俄罗斯人进入波罗的海的企图,瑞典人又与俄国展开作战;进入全盛期的丹麦为了夺得波罗的海霸权地位、迫使瑞典重新回归卡尔玛同盟,对瑞典发动战争,瑞典在卡尔马战争(1611-1613年)败于丹麦,不得不割让经济发达的卡尔玛地区,承认丹麦在北欧的优势。
通过17世纪初的一系列战争,古斯塔夫意识到,瑞典的战争之源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波罗的海控制权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波罗的海北岸国家,瑞典的国力成也这片海,败也这片海。
这片水域使得瑞典王国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与大陆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也是瑞典在宗教改革中保持强硬姿态的最大资本。
而且波罗的海丰富的渔业资源与四季适宜航行的水文条件让瑞典可以大力发展渔业并与周边国家展开海洋贸易。自维京时代开始,瑞典人就是一个重视海洋的民族,瑞典人过去的成就依赖于海洋,未来也必将得益于海洋。不过,瑞典虽然依靠海洋获利颇丰,但是也为此担负着高风险。
南方的波兰与东部的俄罗斯都在觊觎这片水域,西面的丹麦扼守卡德加特海峡,阻挡了瑞典打通大西洋进入西欧的惟一通道。因此,夺取波罗的海的霸权、将其变成瑞典人的内湖就成为了瑞典人的天命。
第二,新教是瓦萨王朝合法性的来源和立国之本。瑞典在新教阵营中算是态度比较激进的国家。瑞典皈依天主教时间晚,距离罗马还十分遥远,一直就是教廷影响力较为薄弱的地区。1523年瑞典从卡尔玛同盟中脱离以来,为了巩固独立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改宗新教。当时的古斯塔夫一世国王驱逐教廷主教,夺取主教任命权,没收天主教会财产,捣毁了天主教在瑞典的经济支柱,将路德宗确立为国教。
不过天主教的复辟、破坏和颠覆活动从没有停止,如果要稳定国内意识形态,那么以新教的名义而战、扩大新教版图、与德意志北部新教诸侯建立联盟关系就成为保护王国安全必不可少的一步。
此外,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诸侯国都在帝国的武力威胁下痛苦呻吟,皇帝急剧膨胀的权势甚至让当地的天主教势力都开始忌惮恐惧。他们非常盼望一位解放者能够让他们早日摆脱哈布斯堡专制皇权的枷锁。因此,瑞典人在德意志北部将会有许多潜在的盟友。
第三,哈布斯堡王朝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已经彻底威胁到瑞典王国的生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狂热的天主教信徒斐迪南二世依靠麾下的两员虎将和庞大的兵力,通过一系列战争,已经兵临波罗的海,此外,华伦斯坦还向他的宿敌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提供兵力打气,怂恿他对瑞典王位提出要求。
当古斯塔夫对这一行为提出强烈抗议后,华伦斯坦居然回复道,"我们帝国的兵力实在太多了,没地方安放他们,只能让他们去波兰歇歇脚。"更不用说在《吕贝克和约》的签字仪式上,华伦斯坦十分傲慢地将在场的瑞典外交官赶出场外。这一系列赤裸裸的外交威胁让古斯塔夫意识到,瑞典与帝国的大战马上就要到来。
第四,来自英法荷的大量资助让瑞典有足够的资本打一场大陆战争。进攻哈布斯堡帝国这个巨人对于瑞典来说,几乎与蚂蚁撼树没什么区别。广袤的欧陆腹地、庞大的敌军兵力和漫长的补给线,如果只让瑞典人自己去承受,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争取大量的外援就成为了瑞典外交官们的头号课题。
法国那边,虽然与哈布斯堡同为天主教国家,但是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建议下,法王路易十三决定支持新教阵营,用以制衡膨胀的皇权势力。在黎塞留灵活的外交运作之下,波兰与瑞典议和,为瑞典南下扫除了一个障碍。法国还为瑞典提供大量的金钱、粮食与火药支持,可谓不惜工本,精明的黎塞留意图借瑞典这把刀,好好地裁剪神圣罗马帝国的中欧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