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de 查看: 4
所得到的补偿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出处:宋・陆游《序》:“得不偿失,荣不盖愧。”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饶鸿生在精养轩虽化了几十块冤枉钱,在后乐园倒明白了一桩古典,不能说得不偿失了。(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
正音:“得”,读作“dé”,不能读作“děi”;“偿”,读作“cháng”,不能读作“shǎng”。
歇后语: 1. 八五炮打蚊子 —— 得不偿失
2. 捉了虱子跑了牛 —— 得不偿失
3. 偷鸡没成丢把米 —— 得不偿失
谜语: 明珠弹雀 (谜底:得不偿失)
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有关事宜,大臣们均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就出兵取胜,但整体上得不偿失。
表示所得不足以抵补所失。语本《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贪小失大”
论曰:「……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国若斯其炽也。和熹以女君亲政,威不外接。朝议惮兵力之损,情存苟安。或以边州难援,宜见捐弃;或惧疽食浸淫,莫知所限。谋夫回遑,猛士疑虑,遂徙西河四郡之人,杂寓关右之县。发屋伐树,塞其恋土之心;燔破赀积,以防顾还之思。于是诸将邓骘、任尚、马贤、皇甫规、张奂之徒,争设雄规,更奉征讨之命,征兵会众,以图其隙。驰骋东西,奔救首尾,摇动数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资。至于假人增赋,借奉侯王,引金钱缣彩之珍,征粮粟盐铁之积。所以,转输之费,前后数十巨万。或枭克酋健,摧破附落,降俘载路,牛羊满山。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状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
[1]赂遗购赏:行贿、赠送、悬赏、赐予。遗,音wèi,赠送。
[2]劳来:慰勉、招延。
“得不偿失”原作“得不酬失”。汉时西羌所居区域,属于西汉统辖范围,由于汉代统治阶级不断侵夺西羌生存的空间,羌人抗争前后延续一百余年之久。羌人与汉朝力量对比虽然悬殊,数次抗争都被汉朝镇压下来,但汉朝长期所耗费的人力金钱甚巨,等到羌人乱事略定,而汉朝的国势也已衰弱了。所以范晔感叹说:国家付出这么大的成本去平乱,但所得的效果却是有限,并且造成国势的衰败,实在是“得不酬失”啊!酬,就是报偿的意思。后来“得不偿失”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所得不足以抵补所失。出现“得不偿失”的书证如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01.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02.宋・陆游〈方德亨诗集序〉:“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媿。”
03.《明史・卷二三七・傅好礼等传》:“赞曰:『……给事中程绍言嘉靖中采矿,费帑金三万余,得矿银二万八千五百,得不偿失,因罢其役。』”
04.《清史稿・卷一二○・食货志一》:“延茂覆陈吉林开垦,始误于旗、民之不和,继误于委员之自利,开局十六年,得不偿失。”
05.清・魏源《魏源集・军储篇二》:“官特置局,税其什之一二,而不立定额,将见银之出不可思议,税之入不可胜用,沛乎若泉源,浩乎如江河,何必官为开采,致防得不偿失,财不足用乎?”
语义表示所得不足以抵补所失。
类别用在“得小失大”的表述上。
①你老想占人家小便宜,小心会得不偿失。
②他做的是得不偿失的买卖,难怪会蚀掉老本。
③取鱼而舍熊掌,任谁都不愿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
④现代人常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得不偿失的事。
⑤张三虽然得到一笔小钱,却失去大家的信任,真是得不偿失。
⑥他不计成本地替孤儿院盖房舍,虽然得不偿失,却乐在其中。
⑦说谎虽然能暂时逃避问题,日后却要用十个谎来自圆其说,最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同义“得不偿失”及“贪小失大”都有得、失不相对等的意思。
异义“得不偿失”侧重于说明所得不及所失;“贪小失大”侧重于因贪求小利而造成巨大损失。
得不偿失 | 贪小失大 | 例句 |
---|---|---|
✅ | ❌ | 现代人常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得不偿失的事。 |
❌ | ✅ | 许多人因为贪图小利而被骗走了一大笔钱,这种贪小失大的例子不胜枚举。 |
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
損得(そんとく)つぐなわず,引き合わない
les gains ne compensent pas les pertes(le jeu n'en vaut pas la chandelle)
der Gewinn kann den Verlust nicht decken(mehr verlieren als gewinnen)
игрá не стóит све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