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de 查看: 5
德:品德;深:高;望:声望,名望。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与名位高的人。
出处:南朝・宋・宋明帝《下庐江王玮诏》:“公若德深望重,宜膺大统;朕初平暴乱,岂敢当壁!”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老人。
犹“德高望重”。见“德高望重”条。
此处所列为“德高望重”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德高望重”原作“德隆望重”。自从东晋大臣谢安病死后,晋孝武帝便将大权交给他的弟弟会稽文孝王司马道子,由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司马元显是司马道子的长子,因家世显赫,周围的人对司马元显极尽奉承巴结之能事,让司马元显自以为是一代英杰,无人可比。孝武帝也因他有辅政之功,加上他的生母刘氏是会稽王夫人,所以让他享有高官厚禄,使司马元显更是目中无人。太皇太后驾崩时,孝武帝召司马道子入宫,司马元显认为自己“德隆望重”(德行高,声望隆),所以命令百官要向他跪拜。群臣慑于司马元显的淫威,也只好跪拜。后来“德高望重”这句成语就从原文“德隆望重”演变而出,用来指品德高尚,极有声望。
01.南朝宋・明帝〈下庐江王祎诏〉:“而公常怀不平,表于事迹,公若德深望重,宜膺大统。”
have a high virtue and a glorious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