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dang 查看: 2
犹“逢场作戏”。见“逢场作戏”条。
此处所列为“逢场作戏”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逢场作戏”原指江湖卖艺之人到了可以表演的地方就开场,在《景德传灯录》中描述邓隐峰辞别道一禅师,禅师问他要去哪里,他说去石头大师之处,禅师告诉他:“石头路滑。”意思是从石头大师那儿很难学到东西。邓隐峰却回答说:“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竿木”是架野台的木材,江湖艺人随身携带,遇到适合的场地就可以架台开演,在禅宗语录中多指悟道不拘时间地点。之后“逢场作戏”又引申出藉著机会游戏一番。如:宋・苏轼〈南歌子・日簿花房绽〉词:“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这阕词是苏轼有天带著歌妓去拜见大通禅师,见大通禅师脸色不悦,便作这首小诗让歌妓吟唱。其中“逢场作戏”已转为借机娱乐一下之意。后来“逢场作戏”就被用来比喻随事应景,借机游戏玩耍一番,并非正经。
01.清・赵翼〈题闽游草后〉诗其四:“舞态酣摇花映肉,歌声软度酒生鳞。当场作戏人何限,我是场边看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