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zhuo 查看: 4
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襟:衣襟;肘:胳膊肘。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平时所过的早就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 创造十年》)
正音:“肘”,读作“zhǒu”,不能读作“cùn”。
辨形:“肘”,不能写作“肋”。
谜语: 最寒酸的人 (谜底:捉襟见肘)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捉襟见肘”之“襟”,典源作“衿”。“衿”同“襟”。见,音xiàn,露出。“捉襟见肘”形容人衣衫破败,才抓住衣襟蔽胸,又露出了手肘。#语本《庄子・让王》。后用“捉襟见肘”比喻短缺不足、穷于应付的窘态。△“纳屦踵决”、“踵决肘见”、“顾此失彼”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十年不制衣,而绝,而肘见,纳而。曳𫄳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1]典故或见于《韩诗外传》卷一。
[2]举火:生火煮饭。
[3]正冠:把帽子戴正。冠,音guān。
[4]缨:系帽的带子。
[5]捉衿:抓住胸前的衣襟。衿,音jīn,同“襟”,古代衣服的衣领。
[6]屦:音jù,鞋子。
[7]踵决:脚后跟露出来。踵,脚后跟。
《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
“捉襟见肘”的意思是说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烂,才抓住衣襟免于露胸,又露出了手肘。《庄子・让王》篇载: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十年都没有添制新衣,要把帽子戴正,帽带就断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来;穿上鞋子,脚后跟又钻了出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后来“捉襟见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衣衫破败,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摊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韩诗外传》卷一则提到孔子的学生原宪过著贫苦的生活,“振襟则肘见”,但却自得其乐,沉浸在求学、求道的快乐中。其中“振襟肘见”一语,跟“捉襟见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现今则常用“捉襟见肘”比喻困乏不足、穷于应付的窘态。
01.唐・李商隐〈上尚书范阳公第三启〉:“嘉命猥临,厚赉仍及,捉襟见肘,免类于前哲;裂裳裹踵,无取于昔人。感佩私恩,不知所喻。”
02.《海塘录・卷二・艺文五》引唐・卢肇〈海潮赋后序〉:“管窥之心妄切,瞽史之学难修。而又烂额焦头,方思马褐;捉襟见肘,久困牛衣。飒垂领以若惊,顾生髀而增叹,信天人之际,难可究思。”
03.宋・陈著〈与孙主簿书〉:“今春二月,四境不静,邻震孔迫,不免挈家入山。未几,邑吏辈乘时相胁,所藉为半岁计者,尽粥而应之无遗,……捉襟见肘,徒累有识者之所悯悼。”
04.明・毕自严〈起大司农初辞疏〉:“臣私心实廪廪焉!与其既事而捉襟见肘,致误国军之计;孰若未事而量力度德,以让弘硕之人。”
05.明・杨寅秋〈答陆景星大参书〉:“至是抚台弭节,始碁布为六大哨。先以土兵裒益之,而汉兵尚未分布,则岐多兵少,不胜捉襟见肘之苦耳。”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摊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
㈠
语义形容衣衫破败,生活贫困。
类别用在“衣著残破”的表述上。
①这个游民衣衫褴褛,捉襟见肘,在寒天中发抖著行进。
②他失业很久,穿著一件捉襟见肘的破衣,向行人乞讨。
㈡
语义比喻短缺不足,穷于应付的窘态。
类别用在“短缺困窘”的表述上。
①想到自己经济上捉襟见拙的窘境,他只好打消出游的念头。
②这些日子他花费太大,还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了。
③如果能量入为出,自然可避免每到月底就出现捉襟见肘的窘态。
only to expose one's elbows
困難(こんなん)が多(おお)くてやりくりがつかない
être accablé de difficultés
бедный(нищенск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