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mian 查看: 4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羞愧的样子。
例子: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正音:“赤”,读作“chì”,不能读作“cì”。
歇后语: 灌血的猪头 —— 面红耳赤
谜语: 喝醉酒红脸 (谜底:面红耳赤)
故事: 清朝时期,一浪子决心痛改前非,给自己取别号“死里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汉子拿着一本小说要卖,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后不住面红耳赤,意往神驰,他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发表。
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语本《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
黄先之问“子文”“文子”二节。曰:“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却,略无喜。有些小所长,便不肯轻以告人,而子文乃尽以旧政告之新尹。此岂是容易底事!其地位亦甚高矣。今人有一毫系累,便脱洒不得,而文子有马十乘,乃弃之如敝屣然。此亦岂是易事!常人岂能做得?后人因孔子不许他以仁,便以二子之事为未足道,此却不可。须当思二子所为如此高绝,而圣人不许之以仁者,因如何未足以尽仁。就此处子细看,便见得二子不可易及,而仁之体段实是如何,切不可容易看也。”
[1]子文:斗谷於菟(wū tú),斗为其姓,谷於菟为其名,字子文,春秋时楚国公族,生卒年不详。楚成王时为令尹,凡二十八年,勤于国政,虽三仕三已,喜怒不形于色,孔子谓之忠。
[2]三仕三已:三次任职为官,又三次被免职罢官。
[3]愠:音yùn,怨恨。
子文为春秋楚国人,在楚成王时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在任期间,勤于国政,秉公执法,从不以权谋私,以私害公。二十八年间,曾经三次被免职,又三次复职,但他无论是免职或复位,都不会表现出喜悦或怨恨的样子,而且每一次办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巨细靡遗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称赞他是个忠于职守的人。宋代朱熹论及此事,感慨地说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就是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可以争得满脸通红,与子文不愠不火的修养比起来,就显得差多了。这里朱子以“头红面赤”形容人们为争夺事物,又急又怒,满脸通红的样子,后来“面红耳赤”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
01.《初刻拍案惊奇》卷三:“那少年的弓,约有二十斤重。东山用尽平生之力,面红耳赤,不要说扯满,只求如初八夜头的月,再不能勾。”
02.《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众人一定要他叫,他一定不肯叫。后来众人见他急的面红耳赤,也就罢了。”
03.《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藩台又做眼色给他,又私下偷偷的拉了他一把袖子,直把他急得面红耳赤。”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只见里面所叙的事,千奇百怪,看得又惊又怕。……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驰,身上不知怎样才好。”
语义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
类别用在“激愤恼怒”、“羞耻惭愧”的表述上。
①因为感到丢脸,小华面红耳赤地低著头,不发一语。
②他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就害羞得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③他们两人只因一言不合就吵得面红耳赤,看得大家都傻了眼。
④小王的脸皮太嫩,被人说两句就面红耳赤了,根本不敢回嘴。
⑤你们两个人为了这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只是让人看笑话罢了。
⑥小李的个性内向,上台说没几句话就面红耳赤,只好草草结束。
⑦在人们的哄笑声中,小明禁不住面红耳赤,羞愧得似乎无地自容。
⑧只见他急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拿起电话一阵乱拨,也不知是要拨给谁。
⑨他真是紧张得不知怎办才好,面红耳赤的,嘴里吱吱唔唔,就是说不了完整的一句话。
be flushed
耳(みみ)のつけねまで赤くなる
rouge de honte ou de colère
покраснеть до корней волос